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thshuwu.com

第1164章(1 / 2)

加入书签

二来,科举刚刚弄出来没几年,还处在摸索阶段。

三来,聪明人早已看出,算学、医术这些偏科对儒学形不成威胁。

很多儒生原本就精通算学和医术。

唯一对他们形成威胁的是墨家。

一开始杨峥觉得墨家与儒家也差不多,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深入了解之后,才知南辕北辙,这根本就是两个对立的学派。

一边主张形而上,一边注重艰苦实践。

战国时代,墨家的影响一度在儒家之上。

杨峥个人觉得,历史长河中,儒家不断腐化,正是缺少竞争对手,太过优渥导致的。

而士族是怎么来的?

无非是一群掌握了话语权、仕权、读书权的儒生而已。

扶植墨家,就是在根源上分化士族。

站在穿越者的角度,墨家的学说其实比儒家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出身底层的墨子不满儒家维护强权高贵、尊尊亲亲、压抑人性的统治思想,对儒家的繁文缛节厌恶,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强调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身体力行,艰苦朴素。

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情神。

华夏文明最缺的其实就是实践。

不过墨家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组织严密,赴汤蹈刃,死不旋踵,不向当权者妥协,有自己的律法,还有非常强大的军事技能,关起门来,就是一方诸侯。

所以就难免被统治者排斥了。

遇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就彻底没落了。

杨峥一向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墨家的那一套,在大一统王朝发展起来,也是一大隐患。

杨峥需要的是他们实践精神,至于其他的政治主张,则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当然,想要在短期内与儒家分庭抗礼,则是痴人说梦了。

也容易引起天下士人的反对。

还是以前的办法,温水煮青蛙,先在《泰兴大典》中复活理论,然后用科举慢慢引导之,自然会诞生一批人学习墨家。

治大国若烹小鲜,任何改革都不能一厢情愿的蛮干,需要讲究技巧,徐徐图之。

东守

“陛下,这是西域最新培育出的棉花。”禁卫们将一朵朵雪白的棉花放在杨峥面前。

没有后世那么饱满,不过也可以用了。

西域阳光充足,很多土地不适合种粮,却非常适合种棉花和葡萄。

太学里的农学士培育近十年,终于取得了些成果。

赵阿七一手提着棉服,一手提着棉被。

杨峥摸了摸,非常厚实。

比之前的棉服棉被更保暖,关键还能大规模种植,有了这玩意儿,冬天就不会那么难捱。

加上煤饼、火炕、壁炉等物,大秦就可以有效统治辽东。

嵇康还设计出一种坞堡,能容百户左右,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家家户户相连。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水井、水渠、马厩、粮库、柴库、武库,样样齐全,春夏住在地上,秋冬住在地下,烧上暖灶,即可集中做饭,也可集中取暖,关键还通风。

防御功能比传统堡更强,也能容纳更多的人。

随便建在什么地方,都是一座要塞,两三百人防御两三千人的进攻不成问题。

辽东能一次拿出两三千人部族少之又少。

开拓辽东的各种条件已经成熟。

不过,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鲜卑三部居然主动出兵幽州。

三万多骑,如蝗虫一动从东向西席卷,所过之处,能带走的全部带走,不能带走的一把火烧掉。

很明显,他们的目标不是秦军,而是大秦百姓。

以攻为守,破坏幽州的战争能力,让秦军疲于奔命。

幽州牧骑接战,却不是鲜卑三部精锐的对手,几场小败,让牧骑士气大挫。

鲜卑人来势汹汹,豪族们缩在坞堡之中,也不敢应战。

马隆率精锐中军出击,鲜卑三部砍杀百姓之后,望风而退。

来回几次,马隆手上的中军精锐毕竟只有一万余,要防守偌大的幽州,实在困难。

这时代还未修建山海关,幽州处处露风。

鲜卑人快马利刀,来去如风,又是轻骑,中军精锐占不到好处。

幽州各地烽烟滚滚,百姓惶恐不安。

一时间,幽州各地弹劾马隆无能的奏表纷纷送入大兴。

朝堂之上,对马隆的意见也很大。

杜预虽然没说什么,但他的故旧和关中士人言辞尖锐。

青营出身的将吏也趁机把火烧到卫瓘身上。

“暂时的不利而已,何必大惊小怪?”杨峥倒是稳坐钓鱼船,马隆的兵略无需怀疑。

不得不说鲜卑人这手玩的漂亮,主动出击,让战火在大秦领土上烧起来,大乱大秦的进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