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thshuwu.com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541节(2 / 5)

加入书签

,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之中,缺乏足够的御寒衣物,以及足够的取暖。甚至连冬装都没有,被俘时候穿什么就穿什么,对于这些德军战俘来说,几乎是普遍的现象。

再加上四三年苏联本身遭遇到的饥荒,在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时被俘的十余万德军战俘,除了挑选出来到中国万余人之外。其余的活到战后被遣返回东德的,只剩下九千多人。至于剩下人的下落,只能去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之中去寻找了。

被送到抗联之中的德军战俘,无论来的时候无论是零下几十度的冬季还是夏季,身上只有被俘的时候穿着的单薄军装。一个个全部都是骨瘦如柴,严重的营养不良。身上长满了虱子,几乎全部都患有各种疾病。

腹泻和严重的影响不良,几乎成为战俘之中普遍存在的疾病。而冬季转交过来的战俘,身上普遍都长满了冻疮,冻伤的程度,达到了百分之六十甚至更高,手脚、耳朵被冻掉、冻坏者,也不在少数。

相比较去西伯利亚做苦力,以及战俘营之中忍饥挨饿,甚至还要时刻担心被苏联人枪毙的生活。这些德国人在抗联北满根据地过的吃饱、穿暖,还有相当于国内薪金水平百分之五十的薪金可拿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堂。

有了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再加上德国人一向严谨的工作态度。抗联交换来的这批德国人工作还是相当卖力的,几乎可以说的上是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使得抗联各个军兵种的指挥与协同能力,在短时间之内有一个较大的飞跃,甚至可以说是质变。为四四年下半年的全面大反攻,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当然引进这批德国人才,也不是一点麻烦都没有。除了中央很多人认为杨震这个引进所谓法西斯人才为己用的举动,严重的缺乏敌我之分,没有大是大非的观念之外。更为麻烦的是,抗联之中严重的缺乏精通德语人才,给双方在沟通上的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但是最麻烦的事情,反倒是出现在战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决定遣返这批已经完成使命的德国人的时候。这些被移交之前在苏联战俘营之中吃足了苦头的德国人,除了部分原本就是在东德,或是家人还留在东德的之外。

其余的不是要求留在中国,就是坚决要求去西德。至于苏联人控制的东德,大部分人是打死也不回去的。这些人在战俘营中吃够了苏军的苦头,对于返回苏联控制的东德,几乎可以用畏惧来形容。

对于这些德国的人要求,中央也很犹豫。东德虽然建国的时间晚于新中国六天的时间,但是在二十天之后便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虽说此时的中央并未执行一边倒的政策,但是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毕竟要重视一些。

而且此时刚建国的东德政府,出于本身经济建设需要,以及恢复在二战末期作为主战场,整个东德地区几乎被打成一片平地工业的考虑。早在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之前的半个月,就向中央提出索要这批数量到四五年底,已经高达十余万的在华德国人。

除了派专人专门来华做这些德国人的工作之外,还通过苏联向中央大势施压。试图利用苏联人所谓的对华影响力,逼着中国政府将这些德国人全部移交给东德方面,以缓解自己的燃眉之急。

只是这批德国人,除了部分本身家乡就在东德的之外,大部分人根本就不买这个账。不仅家人在西德的德国人坚决反对去东德,就连部分籍贯是东德的,也坚决不去东德定居。不过这些人敢这么坚决,也就是在对他们相当宽容的中国。

如果换了苏联人,你不是不去社会主义东德祖国,非要去资本主义的西德吗?那么好,你们就干脆谁也别回去了。要么留在苏联,继续为苏维埃开发西伯利亚或是外高加索、中亚地区做贡献。要么地大物博的苏联人是不会浪费一些地皮和子弹,送你们去见上帝。

正是中国人,包括在战时对这批德国人的宽容态度才让他们如此的胆大包天。这些德国战俘,在中国渡过的日子,远比他们留在苏联以及被美英俘虏的同僚要舒服的多。甚至对于所有战俘来说,都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虽说在战时防止逃跑,而不许与外面接触。但提供的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相当充足的。衣服也是按照数量,配给得。虽说苏式的大棉袄,不如德国人穿惯的呢制大衣轻便,但是保暖性能要好的多。

而且在提供食物的时候,还尽可能的照顾到德国人的饮食习惯,提供了足够数量的马肉,以及其他肉类制造的德式红肠,还有德国人最喜欢的德式酸菜。当然这些只是中国提供原料,制作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居住环境除了工程师和被用作顾问的高级将领之外,虽说是八个人一个房间。洗漱和厕所,也都是公共的。但是都通风良好不说,冬季的取暖设备和所需煤炭,都相当的充足。即便是部分宿舍使用了中国传统的火炕,但也总是烧的暖暖的。

而且还按照他们在德国的薪金标准百分之六十,以现金的形式支付了相应的薪金。当然每个月的薪金要扣除一部分作为生活费,但是数目并不多,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