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thshuwu.com

第25章(2 / 3)

加入书签

生怨’么?”

“哦?大人知道?”

“我并不知,是先前有一……同侪,得了两轴画,据说是画师从佛窟壁上摹下,内容是一个叫‘未生怨’的故事,辗转到我手中。”

“大人可否对画作描述一番,我或可为大人稍作解释。”

秦疏桐将两轴画的内容提纲挈领地描述给裴霓霞,裴霓霞听后即道:“这两轴画,其中一轴画的是‘未生怨’的故事,而另一轴是‘十六观’之经变图景。”

裴霓霞脱口而出画作之名,秦疏桐便知她的“略知一二”是谦辞。

裴霓霞详细解释道:“佛经中有一部经典名为《无量寿经》,亦称《佛说无量寿经》,另有一部对此部经典扩充阐述的经文,名为《观无量寿经》,亦称《十六观经》。‘十六观’便出于此,而‘未生怨’是引出‘十六观’的一个故事。想来大人应是对‘未生怨’感兴趣,而不是修习十六种观想。”

“是。”

“那我便只说‘未生怨’的故事。在原本的《观经》中,‘未生怨’只是引出‘十六观’的一个简短故事,说的是摩揭陀国的太子阿阇世幽禁其父频婆娑罗王之事,其母韦提希偷偷运送食水给国王,后被太子一同幽禁,太子言其母‘与贼为伴’,本欲弑母,被两位臣子劝住后,太子继续幽禁母亲,韦提希悲痛万分,遥拜灵鹫山,世尊释迦牟尼便来为其开示十六观之观想,说明依此法门修行便可解脱苦海、证得菩提。”

秦疏桐道:“但我所见画作,不止如此简略。”

裴霓霞了然,继续道:“《观经》的其中一种疏注中提到‘未生’之意乃与频婆娑罗王先时于毗富山猎鹿无获,后杀一仙人有关,那仙人后来就转生为阿阇世太子,故而意为生前便结有怨恨。据大人所述,在佛窟作下‘未生怨’的画师应当又对故事作了扩展。按照画作,这个故事该是国王夫妇年老求子,请来相师卜卦,相师告知他山中有一修行者,再有数年便会寿终,而后托生为国王之子。国王本该等修行者依天命寿终,但他求子心切,便派人断绝山中道路,修行者不得食水,终至饿死。结果修行者死后王后依旧无孕,相师再卜后得知天时未至,修行者先行转生为兔子,国王听后又派人将山中兔子全都钉死。此后不久,王后果然有孕,生下一子即是阿阇世太子。原本的故事中未言明阿阇世如何处置其父,据大人手中画作来看,太子是将国王钉死的。所以佛家说因果轮回,大抵如此。”

裴霓霞讲述时秦疏桐听得入神,他想到,白淙说过不喜欢这些诗画文墨的东西,晏邈送这些画给白淙时,必然想到白淙有机会便会拿给他看,只要他看了,必要探究这故事原委,现在他也确实这么做了。那晏邈这是又给了他一个隐喻。

“大人沉默良久,是在深思这个故事么?”

对裴霓霞的最后一句,秦疏桐确有想法:“我对佛学并无研究,只是看许多人拜佛,都说是求来生福报,但如果一个人的果报要在来世才应验,那今生为善又能如何?作恶又能如何?来生缥缈,并不可知,今生之人无法求证果报在来生应验与否。《观经》中没有说明未生之怨何来,又何来因果轮回?频婆娑罗王与韦提希何辜,阿阇世之举没有前因,便是罪大恶极,难道要世人寄希望于他来世偿还罪业么?”

裴霓霞怔然,笑道:“大人对佛理之悟性比我更高。”

一句意料之外的回应。

裴霓霞又道:“《观经》应言而未言,望文生义之人自然就会产生误解。因《观经》旨在阐明‘十六观’,故而‘未生怨’只作为引子,故事前因略去未表。现实中,韦提希怀胎时,相师预言此子将来弑父,国王夫妇深以为然,内心恐惧,在太子降生后便把他从楼上抛下,结果太子未死,只折断手指,故其又别名婆罗留支,意为折指。频婆娑罗王认为此子在胎中时便与自己结怨,故为其取名为阿阇世,意为未生怨。所以国王夫妇确实此生应验了恶报。佛家之根本不是要人修来生,而是修解脱,来生亦在轮回之中,不脱八苦。”

“小姐过誉了,我未能悟到这层境界,只是基于本心的一些拙见。”

“任何普世之理都脱不开这一点本心,按佛家来说,即是慧根。”裴霓霞说着又无意识地摩挲了一下银镯,这次秦疏桐注意到了她的举动,便也注意到那镯子上奇怪的花纹。

裴霓霞发现他的视线落点,心中一动,将开口银镯褪下来放在他面前,秦疏桐一惊,将镯子推回去:“小姐不可。”裴霓霞微微一笑:“大人若喜欢,这镯子送给大人也无妨。我见大人好奇,所以让你看清楚些。”

秦疏桐这才拿起镯子来细看,这银镯做工质朴,没有任何其他嵌饰,只在外圈錾有一串像是文字的纹样,但并不是汉字,他刚才凝神看的就是这串纹样。

裴霓霞主动为他解惑:“这是梵文,乃佛教六字大明咒,大人应听过比丘念诵,按我们中土雅音念法是,唵、嘛呢叭咪吽。”

“原来和尚、尼姑们念的就是这个。”

“此六字真言被认为具有大智慧、大神通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