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thshuwu.com

第240节(2 / 3)

加入书签

试只剩半个月了,他得在家陪君齐读书!

大岐的殿试只考一天,而且只考策论一项,当天考当天出成绩,上午笔试,下午面试。

殿试的考试时间不是特别严格,考生们什么时候答完就能马上交卷,交完后几位大臣马上评阅,当场将筛选出来的好的交给主考官,也就是当今皇帝,若皇帝也觉得好,说不好会当场面试,当场点状元。

所以殿试时,答题还不能太慢,若是太慢,就会出现卷子还没答完,别人已经开始面试了,受别人影响不说,可能自己还在答题,状元、探花、榜眼已经选完了,你答得再好也没用了。

也不是没人提过这样做的不合理性,上代皇帝也曾想过要不要改革,可还没定出个方案来呢,当今弘安帝登基了。

这位是个喜欢搞心态的,本就觉得考状元不能只考学识,还要考机敏、应对和勇气。

朝廷花这么大本钱筛选的人才,遇到什么事磨磨唧唧的能当什么大用?

该决断的时候就要决断。

于是,这位非但没改,还特别喜欢在上午就开始搞面试。

有时候还没考生交卷呢,他就按捺不住满场溜达了,看到谁卷子写的好,或者写的不好,也不等对方写完,就把卷子拿走,马上问这问那。

心理素质不好的,当场就能被问晕过去。

这种考试,学识重要,心态也很重要,可决定命运的时刻,哪有人能不紧张呢。

殿试前的复习准备就尤为重要。

面试也是能准备的,复习的思路就是猜出题人关心什么,一般而言殿试的题目多少和当下的朝政问题相关。

但也有故意突然考冷僻题目的时候。

若运气不好,真遇到突然问冷僻的问题,又恰好没复习到,那就只能怨运气不好了。

颜君齐花力气准备的也是时政问题。

他既没门路,也没背景,隆兴文教不行,在京中连个能拜访的同乡、前辈都没有,于是他跑去京城大小衙门,以贡生身份借阅了近两年来能借阅的所有公文、政令等等,从这些要发向各地的政令中去反推朝廷近年来的国策。

他一个人跑不全衙门,卢栩、卢舟则一起帮他跑。

有些存档的过期政令是不能借出的,但本身没啥秘密性,百姓想看,可以过去抄。

卢栩、卢舟每天早上出门,带着笔墨本子去帮颜君齐抄。

卢舟和颜君齐都用惯了毛笔,卢栩则嫌用毛笔写太慢,他用炭笔抄。

他买了一沓不容易划破的厚纸,裁成本子大小,晚上在家打好格子,第二天用笔帘卷上十来根炭笔,往兜里一揣,拿上身份文书和本子,就往各个衙门去了。

因为时间比较紧迫,他们早出晚归,最近都没怎么在家里吃饭,瑞祥楼想找他们,更加的找不着。

卢舟忙着帮颜君齐抄政令、公文,姜濯想找他玩都很少能找到,有一次偶然遇见了,听说他要去衙门抄公文,还兴致勃勃同他一道去了。

可怜京兆府衙门压根不知道,他们已经多日被皇孙视察工作了。

姜濯本来觉得抄书很枯燥,可等到听颜君齐和卢舟讨论分析这些政令,又觉得有意思了。

他与颜君齐、卢舟不同,这些政令许多太师、太傅他们都和他父亲商讨过。

弘安帝一心扑在开疆拓土和蛮子打仗上,子嗣不丰,嫡子就太子一个,太子与太子妃的嫡子也就姜濯一个。

他的皇帝爷爷教育孩子不怎么在行,皇子皇孙都扔给太师、太傅,他大了,也能跟着听,这些政令中有不少他可是亲眼瞧着,亲耳听着怎么制定出来的。

这时再听颜君齐和卢舟分析,就像根据答案逆推做推理题一样,姜濯兴致勃勃地看他们解密。

在场几人,只有他知道正确答案,但他要忍住了不说,以免对别的考生不公平。

于是,姜濯白天在卢家努力装什么都不懂,要听颜君齐、卢舟甚至卢栩分析的天真小孩,晚上回贺府或太子府,则拉着老师或父亲一通猛说。

憋着实在太难受了,他也想和人交流的!

就这样一直忙碌到殿试当天。

天不亮,颜君齐和其他考生到宫门外等候礼部吏员检查档案,带他们入宫。

这场考试,对一些考生而言,是官途的开始,以后人生将有多年会来往此处,但对大多考生而言,也是人生唯一一次登上紫微殿的机会。

本次之后,他们中大多数人就要收拾行囊,等候吏部安排,去往大岐各地,发光发热,或碌碌一生。

点名、赞拜、行礼、入座、散卷、唱题,开始考试。

为了方便考官们认人,考生的座次,尤其是前十名的座次,全是按会试成绩来排列的。

一行十人,颜君齐坐在第五,就在弘安帝眼皮底下,从一开考弘安帝就开始在他们间走来走去,停在第一排的时间尤为长。

不紧张是不可能的,颜君齐暗暗深呼吸了几次,将注意力专注到答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