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碧海风情(18 / 21)
成,材质细密,纹路清晰。据说,为保证整体性和美观性,整片屋顶整整耗费了2000多棵椰树。
走入餐厅,迎面是一张长约11米的餐桌。可别小看这张餐桌,它足足由47万块椰壳片镶嵌而成。椰子宫内的家具、工艺品、灯具等,都由椰树或椰壳制成。最让人拍案称绝的莫过于高达2米的落地座钟。这尊座钟是不折不扣的椰钟。且不说钟身、指针全由椰树制成,最令人惊讶的是,它连整点报时都设置成敲击椰壳的清脆声音。
曾有游客提出,椰子宫为砖混建筑,搭建宫体的砖和椰子可全不搭边了。其实,搭建椰子宫所使用的砖由椰子毛壳中的纤维混合水泥制成,是不折不扣的“椰砖”。就连宫中铺设的地毯,都包含了椰子树皮、树叶和椰壳提取的纤维。在椰子宫内,处处都离不开椰子的影子。无论漫步到哪一个角落,都有淡淡椰香沁人心脾。
椰子宫外,百余棵椰树绕宫成林。每到椰子成熟季节,都有工人现场展示爬树取椰的利落身手。他们用随身携带的小斧砍开椰壳,请在场游人免费品尝香甜的椰汁。让游客从视觉、嗅觉和味觉上都能感受到椰子的独特魅力。
马尼拉大教堂:菲律宾教堂之首
在菲律宾共和国,马尼拉大教堂是天主教的中心教堂。马尼拉上层社会的达官显贵们,都会将这里作为子女婚礼、受洗的首选,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对菲律宾天主教徒来说,马尼拉大教堂不仅是一座教堂,更是菲律宾各地天主教徒心中的圣殿。
◎建筑艺术:融贯东西的风格
在菲律宾,教堂建筑多采用墨西哥巴洛克风格,外观及内饰富丽堂皇,很有几分殖民者炫耀胜利的奢华风格,高调而神秘。但在马尼拉的建筑风格却迥异于教堂的主流建筑特色,采用了敦厚、低调的罗马式风格。
夜色中的马尼拉大教堂
马尼拉教堂创建于1581年,建筑主体为厚重的石头。石头坚固、不易损坏的特性使马尼拉教堂即便饱经风霜,仍然保留着当年初建时的石头墙体,成为菲律宾留存下来的最古老的石头建筑。数百年间,马尼拉教堂受到台风、地震、战争等天灾人祸的破坏,几番毁损复修后,一度于“二战”期间受到毁灭性破坏。“二战”后,在天主教中心梵蒂冈的资助下,马尼拉教堂得以恢复规模。重建后的教堂保留了最初的石头墙体和著名的彩色玻璃窗,历经5个世纪,这些建筑元素依然时髦坚固,让人不得不赞叹16世纪建筑艺术的高超。
仰望马尼拉教堂深灰色的墙体,一股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教堂建筑古朴庄严,散发出肃穆的森严气象。教堂的正面墙壁上,6尊雕刻精美的白色宗教人物悲悯地注视着芸芸众生,形象表达出基督教以拯救、包容为主的教义,散发出浓浓的宗教气息。
马尼拉大教堂拱门近景
进入长方形教堂大厅,穿过两侧布满白色圆柱的长廊,走在罗马式拱券结构的屋顶下,直走到镀金的圣坛旁,宗教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厚。来到此处的游人会发觉,所有思绪逐渐沉淀下来,胸中愈发明朗,整颗心变得静谧宁和。
马尼拉大教堂是菲律宾天主教徒的圣殿。每逢重要节日,马尼拉及周边城市的虔诚教徒们都会赶到这里,进行神圣的宗教活动。到了这时,教堂中足有4500管的大型管风琴会奏起悠扬的宗教音乐,更增添几许节日的庄重。
◎菲律宾天主教:强势登陆的信仰
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菲律宾群岛大多地方还处于部落分居的时代,有着独属于本部落的原始宗教信仰。随着航海家麦哲伦的到来,西班牙殖民者将贪婪的目光投向这片美丽的岛屿。西班牙政府派遣海军远征,最终将菲律宾群岛归于他们的殖民统治。
在西班牙人看来,殖民统治不仅仅在于领土的占领,信仰的同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殖民者规定,菲律宾人只有皈依天主教后才能获得土地,将拒绝放弃原始信仰的土著居民冠以“异教徒”的罪名加以迫害。在威逼与引诱交替进行的手段下,天主教的势力和影响在菲律宾范围内不断扩大。
充满沧桑感的马尼拉大教堂前门
1576年,菲律宾群岛只有传教士13名。到了1622年,菲律宾已有超过500万人成为天主教信徒。天主教的迅速蔓延并不完全因为殖民者的铁血手段。“信仰无罪”。随着教徒在信仰中得到虔诚与平和,更多的菲律宾人,甚至连一些移居至此的中国人、日本人等侨民也加入了天主教。天主教在菲律宾的传播过程中,做了一些因地制宜的调适,渐渐地,菲律宾天主教融合了西班牙和本土风俗,真正成为菲律宾人民本土化的天主教。
最能体现菲律宾天主教特点的,要数它的节日文化了。天主教举世通用的节日,诸如万圣节、圣诞节和复活节等,菲律宾天主教徒们始终奉行不悖。但在这些节日之间,菲律宾人们又增添了很多颇具当地特色的天主教节日,比如黑色纳萨雷内节、莫里奥内斯节、圣母玛利亚纪念节、圣海伦娜纪念节及对农作物的各种庇护节等。
节日庆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