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碧海风情(15 / 21)
0年前的人类智慧,除了是一种文化现象外,还是一种信仰,是古老的伊富高部落人民对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信仰。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科迪勒拉水稻梯田
◎庞大的水稻梯田
菲律宾科迪勒拉水稻梯田不是单纯的一块田地,而是庞大的梯田群,它位于吕宋岛科迪勒拉山脉沿线的伊富高省,跨越了4个市——基安干市、洪都安市、梅奥瑶市、巴纳维市,由4市5个梯田群组成,总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星罗棋布于海拔700~1500米的高山地区。
大约在2000多年前,生活在伊富高的土著部落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在山地上开垦梯田,种植稻米。为了不让土壤和水分流失,他们用2~4米高的岩石在梯田外围垒成堤坝。在缺少运输工具的古老年代,这些大块石头全靠人工搬运,他们肩扛、手抬,磨破了皮肉,磨损了关节,在高耸的山脉上,为梯田建造出长19万千米的堤坝,所用石料超过了埃及金字塔,被称为“通往天堂的天梯”。
从此之后,贫瘠又崎岖的山脊上有了欣欣向荣的绿色生气,而这里也成为菲律宾独一无二的梯田。1995年,这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属于“有机进化的文化景观”。然而自从梯田形成之后,“进化”似乎就在这里停止了。伊富高部落的人民因地势险峻而天长日久地与世隔绝,不管时代如何进步,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耕种方式,一代代口耳相授,将耕种知识传递下去。正是因此,即便菲律宾被西班牙占领,这里也意外地没有受到影响,保留了原来的样子。于是科迪勒拉水稻梯田,就像一个有生命的化石,讲述着2000年前菲律宾祖先与自然融合的和谐故事。
科迪勒拉水稻梯田不仅提供了稻米供应,更是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不容乐观的现状
然而,任何不跟随时代前进的文明,迟早要面临淘汰,就算是有2000多年的历史也无济于事。科迪勒拉水稻梯田在2001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它随时有可能从菲律宾消失。
从经济角度来看,科迪勒拉水稻梯田的产出已经远远不够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年只能收获一季的水稻,总产量也不过能维持普通家庭5个月的食用,于是在投入耕种的资金之外,还要增加一笔进口粮食的钱。一直到21世纪,伊富高省都是菲律宾的贫困省之一,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0是当地资源创造,其余都要依靠国家的财政配额。
为了糊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丢掉传统的耕种,转去从事其他手工行业,这又导致梯田在劳动力上的缺失,产量更加少,25~30的梯田荒废,梯田外围的石头堤坝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显然,一直坚持传统耕种、生活方式的伊富高人已经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过去和现代变成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必须取舍。
然而菲律宾政府对此似乎并不重视,面对处于危机中的科迪勒拉水稻梯田只是委派了当地的水稻梯田委员会出面保护梯田,却没有给予足够的资金和放手改革的权利,导致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无序又无效。而在国际社会上,也缺少相关组织对这片庞大梯田的援助与关照。直到它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急迫性。
◎梯田保卫战
2001年,ios/iu(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派出专家前往科迪勒拉水稻梯田做考察,希望能得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法。专家小组给出的建议是:
1当务之急要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维护,不排除长期的资金提供,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2管理体制上要做出大的变革,政府成立的保护梯田委员会应随时掌握梯田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更重要的是,要让当地居民参与决策,因为没人比他们更了解人们和梯田的需求。
稻田环绕人家,田园诗一般的意境,就是科迪勒拉水稻梯田赋予人类的美。
3设立社区性质的基层管理机构,从跟梯田有亲密接触的人中选出工作人员,他们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梯田情况,并且具有可持续性。
2002年年初,菲律宾政府取消了一些鞭长莫及、形同虚设的管理机构,将权力交给伊富高省政府,并拨款5千万比索(约合700万人民币)。为了保证这笔钱能真正用在梯田上,省政府设立了伊富高水稻梯田和文化遗产办公室,并制定了《伊富高水稻梯田保护管理规划》的政策。整个菲律宾,都在为保护梯田而奋斗。
只有本国政府足够重视,国际社会才能给予关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梯田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建议政府对伊富高省进行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目的是让当地环境变得更适合梯田的生存。
科迪勒拉水稻梯田让人们见识了绿色之美,从浅绿到深绿再到黄绿,色彩中带着丰收的喜悦。
除了保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发展当地经济,让更多年轻的劳动力回归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