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thshuwu.com

第三章 土库曼斯坦(7 / 7)

加入书签

全隐患。

于是,地质工作者决定在天然气坑中点燃天然气。瞬间,大火熊熊而起,整个坑洞火花遍布,燃烧带起的热力及刺鼻气味让周围人群自动退避远走。谁也没有想到,本以为几天内就可熄灭的火焰,却昼夜不停地燃烧了40余年。据地质专家测算,坑中蕴藏的天然气资源似乎无穷无尽,大火必定还会继续燃烧下去,不知何时才能熄灭。

◎“地狱”奇景

从地狱门形成之日至今,前去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不过,燃烧带起的热力使得周边地区寸草不生,附近的村落早已迁徙到别处,只余几顶零星帐篷,里面居住着专为游人带路的当地村民。

每到黄昏,落日消失在地平线后,大漠尽头和天际残霞连成一片,倍觉凄清。天空颜色由湛蓝转为深灰,再到浅墨、漆黑,随着颜色的加深,夜幕似乎低低垂落,向大漠直压下来。此时,天地间唯一的颜色只余地狱门中的熊熊烈火。在彤红火光的映照下,漆黑天幕隐隐透出暗红,星光、月光俱都黯然失色。猎猎风声从地底传来,沉闷,猛烈,吹得火苗呼呼作响,如同传说中描述的地狱魔鬼的吟唱,更增添了卡拉库姆沙漠的神秘气氛。

马赫图姆库里

土库曼人的喉舌

在土库曼斯坦,18世纪著名诗人马赫图姆库里的诗句代代传唱,家喻户晓。马赫图姆库里创立了宗教文学,发扬光大了古典文学,使文学语言成为土库曼民族的通行语言。他的诗句描述了土库曼人民的辛酸和血泪,歌颂了土库曼民族的伟大和坚忍,被誉为“诗圣”“土库曼人的喉舌”。

马赫图姆库里纪念银币

◎诗人生平:遵从灵魂的呼唤

马赫图姆库里生于18世纪20年代,他的家乡位于里海沿岸,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村落。他的父亲文学造诣深厚,是备受人们尊敬的宗教人士。在父亲的影响下,马赫图姆库里自幼接触文学和宗教学,为思想打开了飞翔的窗口。

18世纪的土库曼斯坦正处于沙俄殖民时期,在沙俄的残酷统治下,底层社会的民众生活艰难,颠沛流离,各地起义不断,部落与部落间也多有内讧。人民的苦难、国家的动荡引发了马赫图姆库里的思索,生性敏感善良的他,时常“为了故土和时代而备感苦闷”。为谋求救国救民之道,青年时期的马赫图姆库里听从自身“灵魂的呼唤”,毅然离开家乡,赶赴多个国家游历。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游历时,马赫图姆库里接触到各国不同阶层的民众及各地风土人情,极大地增长了见闻,开阔了心胸,为之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土库曼斯坦于2003年发行的马赫图姆库里纪念邮票

马赫图姆库里的诗歌,诗句唯美,朗朗上口,歌颂爱情、正义和纯洁的心灵,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共鸣。每一篇新作发布时,都会有四面八方的人集聚一堂,聆听、传抄马赫图姆库里的诗篇。毫不夸张地说,有骆驼的地方,就有马赫图姆库里的诗歌。直到如今,他的诗歌仍然脍炙人口。土库曼斯坦人民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母亲吟唱的摇篮曲是马赫图姆库里的诗句;我们离开这个世界,送行的亲友们吟诵的同样是马赫图姆库里的诗句。”

◎伟大诗篇:净化心灵的金玉良言

马赫图姆库里的诗篇包罗万象,有对民族统一的向往,对美丽景物的描述,也有诗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智慧。在那个混乱、分裂的时代,马赫图姆库里首次提出民族统一的观念,为奋斗中的土库曼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成为人民的精神支柱。在土库曼斯坦,马赫图姆库里诗歌的地位如同《论语》之于中国,已成为人民奉行的道德模范和行为准则。

土库曼斯坦首位总统尼亚佐夫曾赞誉马赫图姆库里“足以与人类伟大的儿子——孔子、屈原、菲尔多西、莎士比亚、但丁、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齐名”。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土库曼斯坦将每年的5月19日定为“马赫图姆库里诗歌节”,成立“马赫图姆库里青年联盟”,还在全国各地树立起多座马赫图姆库里的雕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