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乌兹别克斯坦(5 / 14)
,大约容纳了600万左右的居民,生活着几十个民族,有主要在绿洲定居的萨尔特人、长期在高山放牧为生的布洛特人及克普恰克人等等。居民中以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为主,其间杂居着诸多草原民族后裔及其他民族。多民族杂居使费尔干纳盆地呈现出具有统一性的多样化文化特性,风俗习惯也多有交叉。同时,多民族杂居也带来了重重矛盾。
费尔干纳盆地的棉花田和采棉妇女
由于盆地跨越三国辖区,盆地内的许多城镇、村庄都存在跨界现象。属于吉尔吉斯斯坦及塔吉克斯坦的小飞地(和某一行政区不相连又属于该行政区管辖的特殊地理现象)比比皆是,它们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行政区域相重合,带来政治、经济、管理等多方面问题。在这里,原本简单的邻里矛盾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升级为民族矛盾甚至国家矛盾。因此,费尔干纳盆地又被称为“中亚地区的火药桶”。
丝绸传说
费尔干纳盆地的丝绸业驰名世界。这里的丝绸颜色绚丽,质地细腻,图案及线条惟妙惟肖,堪称丝绸制品中的巅峰之作。
关于丝绸,盆地中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在乌兹别克浩罕汗国时期,汗王看中了工匠的女儿,想把她娶回宫中。可是,这位国王已经有了四位妻子,工匠担心女儿的幸福,拒绝了国王的求亲。汗王一气之下,要求工匠必须在一夜之间制造出比他的女儿更加美丽迷人的艺术品,否则就要将他的女儿纳入宫中。爱女心切的工匠冥思苦想,终于在清晨时分,从朝霞映水的美丽景象中获得灵感,创造出颜色如朝霞般绚烂的丝绸制品。汗王震撼于丝绸的美丽,心服口服,放弃了迎娶工匠女儿的念头。从此,费尔干纳丝绸又被称为“国王的丝绸”。
接近卡姆奇克山口的费尔干纳盆地段
◎中亚的果蔬盆
费尔干纳盆地几乎合围的地势结构和所占纬度,为它创造了优裕的气候条件。和并称为“天山北路两颗明珠”的伊犁河谷相比,费尔干纳盆地的日照时间更长,降水更丰沛,温度也更为温暖柔和。盆地每年大约有长达210天左右的无霜期,和中国的华北平原大略等同。盆地盛产棉花、生丝、胡萝卜、葡萄等农作物及水果,由此衍生的棉产业、桑产业和葡萄产业链也非常兴旺。
夏秋季节,沿乌卢格运河顺流而下,眼前一派宜人景色。河两岸绿树成荫,极目远望,山谷中如同一座美丽的花果园,稻谷成片,果树成林,葡萄、棉花、玉米、稻米等应有尽有。远处青葱的高山上,不时传来牛、羊、马的嘶鸣。嗅着弥漫在空气中的稻、果甜香,感受水面上的习习凉风,心情也不由自主地恬淡起来。早在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在其编纂的《大唐西域记》中,就曾描述费尔干纳盆地“周四千余里,山周四境。土地膏腴,稼穑滋盛,多花果,宜羊马”,简洁形象地描述出费尔干纳盆地“中亚果蔬盆”的秀丽景致。
◎一匹马引发的倾国之祸
张骞出使西域时期,费尔干纳盆地为大宛国属地。张骞路过大宛国时,见到了该国著名骏马阿哈尔捷金马,即被史书及后世津津乐道的汗血宝马。
回到汉朝后,张骞向汉武帝描述了西域风光,尚武的汉武帝对大宛国的汗血宝马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起初,汉武帝派遣使者携带和真马同等大小的金马远赴大宛国,想要换取一匹汗血宝马。大宛国对此交易非但没有同意,还试图昧下使者所带财物。汉朝使者一怒之下,锥破金马东归长安。汉武帝得知讯息后大怒,认为国威遭到挑战,命令大将军李广利两度征战西域,大破包括大宛国在内的西域诸国。经此一役,大宛国被迫献上3000匹汗血宝马。
据史书记载,汗血宝马神峻异常,奔跑迅速,耐久力强,甚至可以日行千里。其在奔跑时,脖颈靠近肩胛骨的位置,会渗出红色汗珠,“汗血”之名正是由此而来。宋朝司马光曾经形容汗血宝马为天马,作诗称颂它“青海龙种骨更奇”。
马踏飞燕,东汉青铜器,现藏甘肃省博物馆。被认为是根据当时来自费尔干纳盆地的汗血宝马制作的。
“太阳城”塔什干
塔什干市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也是中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建城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中国的张骞、玄奘等历史名人都曾到过塔什干地区。塔什干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部的恰特卡尔山脉挡住了来自中亚大草原的沙尘暴和劲风,锡尔河的支流奇尔奇克河又为其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因此,塔什干呈现出夏热冬温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阳光充沛,被称为“太阳城”。
◎城市概貌:无处不在的绿色
在塔什干城郊外,奇尔奇克河与恰特卡尔山脉的交界处,可以看到呈扇形的冲积平原,周边不乏巨大光滑的卵石,这就是“塔什干”(乌兹别克语中有“石头城”之意)名字的由来。
即便是在冬季,塔什干也是绿荫遍布。每条街道旁边都覆盖着成片的茵茵草坪,大大小小的公园、广场比比皆是,还有喷泉、小池点缀其中,处处荡漾着盈盈绿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