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节(2 / 3)
一瞧,是导演于墨,嗯?有什么事。
开门把于导迎进屋里,并且给泡了一杯咖啡。
待于墨喝下第一口,黄白游才问,“于导是有什么事吗?”
“十三,我想要你给他们开开眼。”于墨张口就说。
黄白游问,“开眼是指?”
“明天你的第一场戏,我想拍醉酒舞剑那场。”于墨说,“剧组的演员们都没什么状态,想让十三做个榜样。”
醉酒舞剑?
“是在袁四爷面前,月下唱戏的那场戏?”黄白游熟背剧本,所以立刻想到了。
“对就是,”于墨点头,“十三你看可以吗?”
月下舞剑这场戏难啊,黄白游思索片刻就答应了,难是难,但他来说问题不大!
不疯魔不成活
“十三就是靠谱。”得到肯定的答复,于墨喜上眉梢。
于墨又说,“饿不饿,一起吃个宵夜。”
“……”你不谈吃,我们还是好朋友,黄白游说,“我还有些资料要整理,就不去了。”
“资料——老是听说,十三的资料登上过许多核心期刊,”于墨好奇,“能给我看看吗?”
“可以倒是可以,只是有部分是手写,会比较潦草。”黄白游说。
“没事,我爷爷以前是医生,多潦草都看得清楚,有这个家学渊源在。”于墨双手接过黄白游递来的文件夹。
棕色的文件夹里第一份文件是《虞姬行头研究》。
第一份是电脑打字然后复印出来的,看得很清楚。
[梳“古装头”
戴“如意冠”
穿“古装衣”
罩“鱼鳞甲(改良靠)”
披“鹅黄斗篷”
佩“鸳鸯剑”
虞姬戏曲形象从行头可以归纳,京剧中女性角色的斗篷有花有素,但虞姬的斗篷截然不同,底色为鹅黄,边缘染湖蓝,配色为武旦常用款,甚至斗篷边缘装饰有铆钉,为强调虞姬的英气。梅牌斗篷外绣锦鸡与玉兰,内绣鸳鸯游于芦苇……]
京剧帽子分为“冠盔巾帽”四种,后面还分析了如意冠,这个冠是梅兰芳先生为虞姬独创,就是说如意冠是虞姬专冠。
而如意冠的形状是以帝王冕旒为原型设计,其余同等身份的郡主、嫔妃皆为花纹不同的凤冠。
所以这代表在梅兰芳心中,虞姬是文武双全的角色,虽为霸王的宠妃,但能随霸王征战沙场……
厉害啊,于墨看呆了,特别是他非常赞同这份文件的一句话,“程蝶衣将自己当作了虞姬,当霸王不是霸王,但虞姬还是虞姬吗?”
通过分析戏剧形象,来了解程蝶衣代入了什么角色,为何最后会说着“大王,快将宝剑赐予妾身”,真就和虞姬一样自刎。
要知道真实历史上的虞姬,记载太少了,甚至连“虞”是姓氏还是名都有争议。
“有必要,分析戏剧的虞姬形象太有必要了!”于墨突然问,“我们的京剧戏服,是你分析的这一身吗?”
“当然,我们剧组请的戏曲指导可是专业的。”黄白游点头。
自己一个导演,对剧组的阵容还没演员了解,稍微是有点不好意思,于墨有点臊,但不多,转瞬就想着“我有十三,你没有,这就是任性的理由”。
看下一篇《虞姬唱腔分析》,字迹果然就龙飞凤舞的,但于墨全能看懂。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
唱腔运用南梆子”此唱段是十字句,演唱格式为3、3、4,即“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的演唱格式,第一句的落音在6上,板数为6板,在布局上是“起”。
第二句演唱格式“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落音在5上,在布局上为“承”,传达出这段唱词的主题“愁情”……]
“十三我们唱戏是要找专人来配音的啊,还研究唱腔干什么?”于墨问。
“即便是配音,我知道怎么唱,表情方面也更真一些。”黄白游回应。
果然是这样,为了一点细节,就能下苦力,于墨瞧着,厚厚一叠,为程蝶衣这个角色下了太多功夫了。
一份份,最后一份——《民间虞姬文化符号的变迁》
“好家伙,十三你的眼界够广泛的,直接着眼文化符号了。”于墨说,实话实说,这尼玛是一个演员应该考虑的东西?
内容嘛,很好于墨想起了当初学生时代的“头晕”。
“虞姬文化符号圈同样具备不匀质性基本特征,意味着构造上不对称。其中虞姬民间文化符号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思想意识形态等变化……”
于墨揉了揉额头,不是他上课不努力,而是最讨厌这种复杂性的词汇。
“演员我个人感觉有三层境界。”黄白游说,“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是明白想演什么,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
↑返回顶部↑